
骨密度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骨密度代表骨骼里的骨量情况,是判断骨头里面钙够不够、骨骼强度好不好的重要指标。骨密度降低会导致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不过,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营养补充、运动等,可以有效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孙浩林日前提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可以增强骨密度。在运动方面,步行、慢跑、跳舞等运动可以让身体承受自身重量,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运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肌肉强化锻炼也不可少,可以使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减轻骨骼负担,降低跌倒风险。瑜伽、太极等平衡与柔韧性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骨骼健康,还能改善身体机能。
在饮食方面,要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类、坚果、绿色蔬菜等,每天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至1200毫克。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补充钙剂。同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也可以通过每天至少晒太阳20分钟或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蛋黄、鱼类等)来补充。还要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高盐、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流失,尽量减少盐的摄入。
此外,骨密度低时,单纯吃钙片效果有限。钙是骨骼的重要成分,补充钙片可以为骨骼提供钙源,但仅靠钙片难以显著提高骨密度。补充钙片的同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转自2月26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欢迎关注内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点击下载蒙享动,加入全民健身大家庭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刘昕彤 编辑: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