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ᠮᠤᠡᠭᠭᠤᠯ ᠪᠠᠷᠯᠠᠯ
客服热线:0471-6515607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2:00 14:30-17:30 登录 / 注册
首页 > 民族体育 > 正文
草原瑰宝牛角弓
2018-06-12 10:43:00

8.jpg

(非遗传承人诺敏向随行人员详细介绍牛角弓制作方法)

6月9日,美丽青城迎来非遗盛宴,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场活动暨呼和浩特第二届非遗项目精品展示展销会在莫尼山非遗小镇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内蒙古展览馆、将军衙署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馆、敕勒林海主题公园非遗体验馆、清·固伦恪靖公主府、丝绸之路文化公园、托克托县云中文化宫、和林格尔县文化馆、清水河县非遗传习所等同步推出精彩的非遗活动,青城处处洋溢着浓厚的非遗文化气息。

展销会上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诺敏将精美的牛角弓与繁复精细的牛角弓制作技艺带到了大家眼前。“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积极申报,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魁宝。

弓箭是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最早使用的远程武器,是打猎、征战、强壮体魄的良好工具。

弓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蒙古人视弓箭为护身符。《蒙古秘史》记载了圣母阿阑豁阿“五支箭教子”的故事,培育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众多团结勇猛的蒙古英雄。

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最早追溯到匈奴时期,分布在整个蒙古人居住的区域,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蒙古人利用它狩猎和战争,后来演变成那达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后,作为蒙古民族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活动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蒙古民族制作弓箭历史悠久,在蒙古国及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箭镞和古代岩画证明:蒙古先民早在2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末新石器初就使用弓箭。到匈奴、鲜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广泛使用弓箭,并在十一世纪由蒙古民族发展到顶峰。

弓箭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蒙古人视弓箭为生命,并且会舍命相护。

沉寂五十多年的民族瑰宝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召开,射箭使用的是碳素弓箭,传统弓箭渐渐不被重视。沉寂了五十年后,直到2009年全运会,才有了传统弓箭项目的比赛。诺敏说到这里轻声地叹了口气。

诺敏是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的编辑,也是内蒙古射箭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传统弓箭代表性传承人。

1999年7月,诺敏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塔拉苏木采访那达慕大会,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蒙古族传统角弓。他采访了一位62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有把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弓,这引起了诺敏的兴趣。节目播出后,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那时诺敏常接到电话:为什么不传承下去?现在还有人会做吗?

于是,诺敏开始搜寻相关信息。“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已经沉寂50多年了,我觉得我一定不能让它沉寂下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而是要让更多的人去传承。”

2005年,诺敏到蒙古国采访蒙古国传统那达慕大会。在那里,诺敏认识了蒙古国民族传统射箭的朋友。

82岁的制弓老艺人给诺敏介绍做法:用岩羊角和中国竹子……诺敏听得着迷。

诺敏说,那期节目是内蒙古电视台建台后第一次播出有关蒙古族角弓的详细内容。

诺敏通过打电话和蒙古国制弓师傅学习,他买了斧头、锯子等工具,还去屠宰场买所需材料——牛背筋。

制作一把蒙古族角弓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以及一年多的晾晒、包装、美化等步骤。2007年,诺敏成功制作了他的第一把“蒙古族角弓”,内蒙古杂技团出价1000块钱买下。

2007年12月,诺敏建立了蒙古族传统弓箭制作基地,为有志于为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做出贡献的推动者提供学习交流场所。

2009年,诺敏朝鲁制作的蒙古族传统角弓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诺敏说,蒙古国比我们早拾起这个项目15年,如果有更多人拾起,才能让技艺传承给子孙。

百道工序手工完成

制作蒙古族牛角弓必须用水牛角或岩羊角,用动物或鱼鳔制成的胶贴合。用细的有韧性的柳条作为弓骨,在弓骨背面贴上牛角片。每个牛角片大约两到三寸长,用胶一片摞一片粘在弓背面。

牛筋经过软化,拉成很细的丝,每条只有两三寸长。将细丝粘在牛角外面起固定作用,细丝接缝处还要用牛筋捆扎,捆扎用的牛筋也要用胶粘住,这样整个弓就成了一个整体。

弓的两头磨两个槽口,用来勒弓弦。也可以在两头另外插两个牛角插,上面加上槽口勒弓弦。这种制作方法工艺要求很高,如果牛角插粘得不结实,拉弓时崩裂可能会伤人。牛角弓的外层,最后会裹上蛇皮作为装饰。

制作蒙古族牛角弓,从原料加工到做出成品,10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原料加工和筛选,没有具体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

诺敏介绍时讲到,什么样的弓才是一副合格的好弓呢?重量轻射得快,长时间使用不能有疲乏现象,任何气候下能维持一样的力道和强度,弦震动的声音清澈而扎实,不必过多调整,就能维持良好的形状。

在哈日靶运动中“复生”

2011年5月23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申报的“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得以被更多人重新重视。

哈日靶,在蒙古语中是传统射箭比赛的意思。射箭,是蒙古族传统 “男儿三技”中的一项。

2015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大学生“哈日靶”比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等11所院校的15支代表队150人余人参加了比赛。

诺敏提出,哈日靶比赛中,射箭用的箭头全都是钝头,这并不是特意去改良,而是在成吉思汗时期的哈日靶比赛中,就开始使用钝头,这样不至于对人和畜带来伤害。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董杰介绍,记得在第一届哈日靶传统蒙古族弓箭射箭比赛时,选手很少而且几乎是十靶九脱。到了第三届,状况明显改善了。

从最初的几十人参与到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一“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中达到了“共享”的目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工艺复杂,每道工艺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生产活动难以比拟的。这项技艺是蒙古民族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被现代技术代替,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学校积极探索合理的保护模式,连续举办三届全区大学生传统射箭比赛,以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空间。

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并不属于保护单位,而是属于全民族、全社会。哈日靶运动的开展的推动者之一,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敖其教授告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在第三届比赛之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将此项赛事移交给内蒙古医科大学,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来源:新华网、北方新报        编辑:君乔

footer